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百七十四章东汉石祠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看到了很多名人,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张氏老祖张挥,其次就是张让,其他就没有人知道了,但是,到了近代,却出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上五代的张氏老祖,他们的名字到现在还记录在家谱上,每年都会被拿出来祭奠!

    “最后一个是祖爷爷,爷爷临走都没有合上眼,他是想着入宗祠啊!”张灵凤看的伤心,直接哭了起来。

    虽然她爷爷死的时候它还小,但是,那个时候给她留下的记忆,却是刻骨铭心的,这里没有她爷爷,肯定是一个遗憾。

    “不要伤心,这次出去我们就祭祖,到时候把爷爷他们请进来就行了!”张灵云道。

    有了这种想法,张灵凤也不伤心了,她被老莫拥着,走进了张氏祖祠。

    “这是石祠?”刚刚走进去,张凤国就惊讶的道。

    “咦?凤国长进了?说说,什么是石祠?”张灵凤道。

    张凤国被众人盯着,有点不好意思的道:“我也不知道,就是见过一座这样的祖祠,听说那就是石祠!”

    “你说的是东汉石祠?”这个时候,莫邪明白了张凤国说的是什么。

    齐鲁大地上的孝堂山石祠举世闻名,这座东汉石祠建于东汉初年,历经两千年历史风云,石祠之外的庙宇建筑早已几经变迁,但石祠至今完好无损,它也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,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   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记载:“今巫山之上有石室,世谓之孝子堂”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孝子堂大名鼎鼎,所在石祠所在的小山坡,现在就叫作孝堂山,所在的镇就叫作孝@里镇。

    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,至今还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。

    不过,那座祠堂的规格,跟张氏祖祠可没法比,但是,其主要建造材料,却是相同,所以张凤国才想到了那座石祠。

    张氏这座祠堂虽然建在地下,但是面积绝对不小,祠堂坐西朝东,系五开间三进建筑风格,保存完好。

    祠堂面阔25米,进深47米,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,石祠前面正中用一上下大斗的八角石柱,将石祠分割为二,在八角柱与后山墙之间置三角石隔梁,使石祠成外看为两间,内部连成一整间的形式。

    石祠墙壁均为厚约0.2米的石板砌成,屋顶两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、瓦拢、勾头、椽头、连檐等形状,石祠内北墙下横列东西向的低矮石台。

    祠内石壁和三角石梁上雕刻有精美的画像,刻圣贤,模仙凡,有农耕,有井盐,出行图,车骑图,乐舞队,百乐喧。

    画像的构图和雕刻,都达到了汉代画像石艺术的高峰,可以说是汉代画像石最完整、最杰出的代表作。

    这座石祠的主体建筑,全部在一座巨大的洞穴之中,看样子,这座祠堂几乎填充满了这座洞穴,所以看着像是跟洞穴相连,其实完全不是这样。

    虽然建设在地下,但是祠堂主题建筑一点都不少,主要建筑全部为硬山顶,屋脊嵌瓷,青瓦顶。

    屋内梁柱、驼墩、瓜柱等构件有人物、鳌鱼、花鸟、走兽、水族、灵芝等木雕彩绘装饰。

    祠堂正面外观,正中为凹斗门楼,门首横额正面刻着“张氏祖祠”四字。

    莫邪能够看到,不断维修的痕迹,特别是聪训堂,简直跟新的一样,看来它是最近才修的,在这地下,就是一百年前维护的,也看起来如同新建一样。

    所以,就算是屋内梁柱、驼墩、瓜柱等构件的雕刻、油漆,都崭新如故,上头的雕刻细致入微,漆画栩栩如生、色彩鲜明。

    这样的古典建筑,在外面是很少看到的,就算先前莫邪他们看到了一些古代园林楼阁的瓷器模型,此时看到了修建的这么庄严肃穆的祠堂,还是心情激动。

    前后左右先看全貌,单檐,悬山顶,两开间,前面正中立一石柱,柱头是一大斗和后墙之间上架着隔梁石。

    门两侧还各有一根石柱,只是后人采取的加固措施,说是后人,但一根立于唐代大中五年,一根立于宋代崇宁五年,也都是远追唐宋的古物了。

    这座祖祠,每一次维护、修建、扩建,都有铭文刻于石上,所以,它们的历史,莫邪等人看的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当然,除了记录修建的时间之外,这里还刻录了不少文字,比如西山墙外侧是刻于北齐武平元年的《感孝颂》。

    这个虽然是抄袭的其他地方的文章,但是根据颂中文字,却足以说明,古人是崇尚孝道的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